大概是九月的某個週六下午的時候吧,我在台北有場演講,在演講裡,我回顧了前年書寫《台南巷框》時,在台南的巷弄旅行找尋風景的經驗;演講結束後,我搭著夜車來到九份,又開啟了新的旅行。
九份對我來說,是一個陌生卻又熟悉的地方。我從沒來過這裡,卻又常常聽到某某朋友說九份如何如何,宮崎駿的神隱少女的場景如何如何,我對九份也就有了好像很熟的感覺。
於是呀,心中一直有一個聲音在吶喊著:「你一定要去那邊看看。」這也就是為何我決定搭乘夜車前往九份的原因。
你應該會感到好奇,我到九份幹嘛?觀光嗎?還是有其他目的?其實我是去畫畫的。
我並沒有特別去逛人潮竄動的「九份老街」,沒有特別去吃所謂的「必吃美食」。因為,我希望讓這趟旅行可以在緩慢中進行,也希望這趟旅行能夠從獨特的角度,看見這座山城真正的樣子,你可以說,它的內在美吧!
哎呀,你可能還會感到奇怪,什麼是獨特的角度?容我向你解釋,那是一種從旅人的眼光而非消費者的眼光來看九份的方式。而我的方法,就是畫畫。
因為畫畫,符合緩慢著進行旅行的定義。
它不像拍照,可以像施展魔法般在瞬間捕捉眼前的畫面,你必須埋頭苦幹,一筆一筆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回憶。這個時候,我們的注意力全神灌注的沉浸在周遭的環境裡,感受著視覺、聽覺甚至是嗅覺混和在一起的體驗。為了找尋作畫的題材,你還必須把觀察力全力打開,仔細觀察身邊的每一個小細節。在我認為,這是體驗一段旅行最直接的方式了。
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斥著「消費式的速食主義」。旅行,也漸漸變得速食了起來,似乎,直接開車停靠在要消費的景點進行消費,就是旅行的一切了。
不好意思,一直讓你聽我抱怨。我們還是先回到九份的風景上面吧!
一大早我從民宿出發。大霧像薄薄的布幔,層層疊疊的遮住眼前的風景,也為這座山城增添了一股神秘的氛圍。走著走著,停下來,我找了一個可以倚靠身軀的地方,開始速寫。
可是這幅畫該怎麼畫呢?該怎麼用有限的畫筆,表現大霧的感覺呢?只要換個角度思考,其實很簡單的。白紙就是大霧,我所需要的,是輕輕的,一層一層的塗上淺灰色,深灰色與黑色。喔,對了,還有掌握筆觸,畫出微風吹拂的感覺,這些就已經足夠在畫裡重現我的印象了。(請見封面圖)
在九份老街,可以吸引我創作的地方,不是掛著玲瑯滿目商品或美食的店家,而是那一幕熱鬧的氛圍。於是,我決定這幅畫只畫線條就好了。這可不是我在偷懶喔,因為我不希望著色的色塊減弱了這幅畫裡人群擁擠的感覺。
畫畫相對於攝影而言,靈活性還是比較大的。我總在創作的時候提醒自己,不要畫我看到什麼,而是畫我感覺到什麼。
下午,我驅車前往金瓜石。雖然天空仍然是鉛灰色的,但大霧已經開始消退,隱藏在白色之中的山城逐漸顯露出來。
啊!原來沿著山巒交錯而建的這些憂鬱的房子竟然這麼的漂亮。它們的形狀所產生的美感吸引了我。我運用留白的技巧,擠壓著畫面,把層層疊疊的感覺畫了出來。嗯,這就是山城!
對了,你猜我在畫這幅風景時想到了什麼?我想到了浮世繪。
在金瓜石山裡的溪流上,有一座著名的三重橋。
最上方的第一重是日治時代遺留下來的水圳橋,這是當時的引水道,將水引導到礦業煉製廠。中間的第二重是現代修建的人行步道。最下方的小橋則是第三重,那是日治時代的人行步道。這三座橋平行在一起,形成了有趣的景觀。
我步行在樹林裡的磚石步道,邊走邊探,小心蔓生的蘚苔。下到了河床,看了看,決定畫水彩好了!這也是這趟旅行中,唯一的一幅彩色速寫。我習慣在畫裡找尋「整體的形狀」,這是讓一幅畫能夠產生美感的主要原因。
為了凸顯三重橋的形狀,我選擇留白。為了強化水的流動感,我設計了留白的形狀。所以,在這幅畫裡,我其實只畫了綠色的形狀。
形狀、形狀、形狀,是我唯一思考的重點。
你會不覺得我很理性呢?畫畫不是感性的工作嗎?容我稍做說明。在我的想法裡,一幅畫是由理想與感性交錯組織而成的。
在理性的形狀裡放入感性的筆觸,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。
九份山城的印象至今仍在我的心中發酵著,這篇文章雖然只分享了四幅作品,實際上在兩天的旅行裡,我畫了十一張的速寫呢!儘管努力做畫,因為時間有限,有很多地方沒能到訪!實感遺憾。
對喜歡作畫的旅人而言,九份,是一罈讓人驚艷的老酒。在所謂的老街之外,仍然有著許多值得挖掘的角落。
我想我還會再回到這裡的。
資料來源:https://club.commonhealth.com.tw/article/1649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