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我總要人學著離開去旅行,最好是離開台灣這座小島,當你一直活在框架裡面,繞來掃去都是一樣的困惑,離開後才能看見不一樣的高度跟天空。
出去,才知道台灣普遍薪資一直停滯沒有成長過
小可是在打工度假時遇到的夥伴,她總是說,為什麼台灣的薪資如此低,在澳洲一個禮拜就買得起手機,在台灣一個月都存不了多少錢,講起薪資的落差感到非常不甘心。
我告訴她,你還年輕,不能只拿現在打工度假的薪資跟台灣的起薪比較,如果真的對台灣職場薪資忿忿不平,建議鼓她直接去國外求職,只不過人生只為了薪資高低過活,彷彿生活缺少靈魂。
出去,才知道自己擁有其他職場的可能
Rita相識在五年前的澳洲達爾文,那時候她只是一個英文爛到爆的嫩背包客,經歷了兩年澳洲,回到台灣工作,再次來到紐西蘭,許多人都會問你為什麼要來,她告訴自己「我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咖啡師。」
從不會到拉出完美的咖啡拉花,還有全英文的環境,對她來說這裡不只是體驗,更是實踐夢想,或許哪天在世界的某一個角落,就會有Rita開的重型機車咖啡館。
不放手的家庭,往往造就依賴性重的孩子
許多外國背包客聽到台灣年輕人要鬧家庭革命才能出來打工度假,為此都感到不可思議,對她們來說,父母在年輕時都有一段冒險旅程,也鼓勵孩子創造自己的故事,完全無法認同孩子是父母財產的一部分。
我解釋,許多台灣父母年輕時為了家計負擔就努力工作,認真存錢買房,教育子女,甚至為了子女放棄自己享樂的人生,更不希望看見子女因為玩樂而失去人生重要的機會。
一年的遠行的時間,同年齡親戚的孩子已經升官做總經理,自己兒子卻在澳洲農場裡面採洋蔥,對於許多愛面子的父母來說,辛苦拉拔的孩子放棄大好前程工作出國當外勞,怎麼能接受?
難道要複製上一輩的人生才是對的嗎?
出去之後,我開始思考許多兩代間矛盾的問題,這一代已經跟上一代生活條件皆不同,難道要我這一代一樣接受低薪?一樣接受不合理的職場規範?一樣接受錢是萬能的?一樣接受做到老活到老?
還記得,剛踏入職場前輩告訴我,菜鳥就是黑鍋要背,出事要扛,忍耐才能待得下來才有機會升官發財,不要為了小事告上主管,對你以後也不好,這就是職場潛規則,
過去,前輩總是把自己說得很厲害,做事的其實都是我,但因為我資歷菜,出錯也變成我,不對等的狀況,你根本看不到未來。
出去,開始學會爭取自己的權益
以前加班費少算幾個小時,就會想算了,看過其他國家的背包客為了100台幣也跟老闆槓起來,才發現是自己長期忽視自身權益,導致在職場一直被慣老闆欺負,只要縱容過一次,老闆就會覺得凹你是正常的。
回來之後,我開始學著跟老闆談薪資,遞假單也很直接,你要先知道自己的價值,才能跟雇主跟主管談條件,並不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,喝過洋墨水就比較厲害,有些觀念的確不能再跟過去一樣,只傻傻接受別人給你的條件。
出去,才知道舒適圈並不舒適
許多人都覺得自己活在舒適圈,或許出去之後才發現舒適圈並不舒適,想要一點改變,我的建議是,成為你喜歡的那個人,選擇適合自己的路途,沒有人可以評論你的對錯,既然年輕,就更應該學會承擔責任。
沒有真正的舒適圈,選擇最舒適的生活方式去過活,這樣就很好。
留言列表